槟榔行业被称之为海南“三棵树”产业之一,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有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晚年被贬海南时,看见当地少女口嚼槟榔而两颊醺红的妩媚神态,写下“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流传至今。

槟榔自古以来便是是待客良品。早在晋代稻含撰著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植物学著作《南方草木状》中便有了“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的记载,证实了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自古以来便有了。宋代《岭外代答》一书中则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这与如今的俗语“待人接客,槟榔香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槟榔稀有,一些上流社会的人经常把槟榔作为待客的良品,还有着“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一说。或人情往来,或红白喜事,槟榔是当之无愧的待客佳品。

婚姻习俗与槟榔密不可分。明末著名学者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中写道:“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聘妇者施金染绛以充筐实,女子既受槟榔,则终身弗贰。而琼俗嫁娶,尤以槟榔之多寡为辞。”由此可见,明末时期,在广东,槟榔不仅作为送予贵客的“礼果”,更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有钱人家以槟榔为聘礼,有的可多达一百斤以上,少的也要二三十斤;而穷人家最少也要以槟榔四两半为聘礼,这才能定下亲来。若有多户人家赠予槟榔作为聘礼时,女方还会根据槟榔的多少,来决定谁才是自己的如意郎君。

小小的槟榔果,却承载了这么多民俗文化。它早已由普通的食物,变成了传统民俗中的一份子,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