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共融开景运 ,古今同契向“大同”
——访《世界大同》作者魏子皓
魏子皓,陕西省榆林人,一位在餐饮行业深耕了三十余载的匠人。从青涩学徒到餐饮公司创始人,在锅碗瓢盆的碰撞间,他体悟着民生冷暖;在烟火气的缭绕中,他窥见了世界的褶皱。2003年,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春风拂过心田,让他在灶台之外,找到了另一番耕耘的天地。十余年间,他踏遍祖国的大好山河搜集资料,埋首案牍笔耕不辍,于2009年动笔撰写了《世界大同》,以保护地球生态、共建和谐家园为己任,终在2013年定稿。这部著作凝结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忧思与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更勾勒出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成为了他向时代发出的一声深情的呐喊。
绘时代之潮 烹世界之同
当工业文明的车轮碾过绿水青山,当能源争夺的硝烟弥漫全球,当极端气候的警钟在耳畔长鸣,人类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此时,总有一些人,能突破眼前的苟且,望见远方的星辰。魏子皓,便是这股浪潮中的一位觉醒者。
三十余年的餐饮生涯,让魏子皓对“民生”二字有着刻骨的理解。他见过凌晨三点的菜市场,商贩们顶着寒风讨价还价,只为让家人吃上一口热饭;他听过后厨师傅的叹息,油价上涨让餐馆的成本一涨再涨,利润薄如蝉翼。这些琐碎的日常,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资源与生存的紧密关联。“民以食为天,可若连烧火的能源都成了问题,这天,该如何撑下去?”他常常对着灶台发呆,火苗跳动的光影里,是无数家庭的柴米油盐,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根基。
2003年,国家提出新能源发展战略,像一道光劈开了他心中的迷雾。“原来,人类的未来不在地下的煤海油田,而在头顶的日月星辰里、在身边的清风沼气中。”他从此便踏上了一条跨界之路,白天在厨房掌勺,夜晚在灯下苦读。他翻遍了关于太阳能、风能的专业书籍,笔记写满了十几个本子;他走访新能源企业,哪怕被当作“不务正业的厨师”拒之门外,也从不气馁;他甚至在自家小院里捣鼓实验,用废弃的铁皮做太阳能板,用塑料桶做沼气罐,尽管一次次失败,烧伤的手臂上也留下了层层疤痕,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愈发炽热。
彼时的世界,正深陷能源危机的泥沼之中。中东的油田战火纷飞,北极的冰层因开采而消融,雾霾笼罩着一座座城市,孩子们戴着口罩才能出门玩耍。魏子皓看着新闻里的画面,心如刀割。“人类就像一群争抢糖果的孩子,为了眼前的甜蜜,把糖果盒都砸烂了。”他突然意识到,单纯的新能源技术探索还远远不够,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图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与国和平共处的大同世界。于是,他拿起笔,将灶台前的感悟、走访中的见闻、书本里的知识,一点点地编织成《世界大同》的经纬。“人类的文明,不该是对自然的征服,而应是与自然的共舞。”书中的字字句句,既是他对时代的反思,也是他投身创作的初心。
然而,行路多繁艰。2013年《世界大同》初稿完成时,嘲讽声几乎将魏子皓淹没。亲戚笑他“厨子操联合国的心”,路人指着他宣传环保的电动三轮称其是“精神病”。十年沉寂中,他反复咀嚼张载“为天地立心”的箴言,在2024年甲辰龙年将书稿淬炼重生。当被问及创作的初衷时,他摩挲着泛黄稿纸上的泪渍:“若再不转型,地球将成人类的墓场。我写书不为成名,只为给文明留盏灯。”在这个被功利与浮躁所裹挟的时代,魏子皓的坚守显得格外珍贵。他像一位孤独的行者,背着对人类未来的忧思,在探索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但他知道,自己并非孤军奋战,因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心底。
息烽烟之扰 臻天下一家
“地球是裸体的巨人,我们是啃噬母亲的孩童。”在魏子皓的哲学图景里,文明危机始于人类对“磨盘法则”的背叛。他将宇宙喻为巨磨:天盘为阳,地盘为阴,人本是维持运转的磨芯,却妄图榨尽万物的精血。当化学药剂渗入食物链,当冰川在资本的灼烧下坍塌,磨盘倾覆的轰响已化作飓风海啸。正因如此,《世界大同》不是一本冰冷的理论著作,而是魏子皓用赤诚与智慧绘制的一幅立体画卷,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部著作的核心,是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它如同一颗种子,在能源危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向着和平与和谐的天空生长。其中,“科学”一词有着深刻内涵:科是禾与斗的组合体,禾字古代指谷子即粟,后泛指一切粮食作物;斗字古代是计量的分配工具,科体现的是合理性的分配;学是双手和爻的结合之下,加入一个房子,房子里有一个人正双手捧着知识研究。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有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马克思曾预言:“共产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事业。”魏子皓对此深以为然,他在书中写道:“科学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学说的当代回响,是人类挣脱资本枷锁、回归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归途。”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源的掠夺性占有,是战争与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恰是破解困局的密钥。书中阐述详尽:当生产资料归全人类共有,产能基地由世界人民共同管理,能源不再是少数人的战利品,而是滋养万物的甘霖——这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愿景一脉相承。
在他的阐释中,“共”指共存、共融、共享、共建、共产,是共同储藏和共同支配的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产”指生产、产能,包括各种能源生产加工基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科学共产主义的 “新四化”——能源化工现代化、航天航行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工业科技现代化,以及 “四规划”—— 沙漠治理规划、海洋治理规划、大气治理规划、环境治理规划,构成了其发展的重要战略,且新四化支配四规划的发展;“主”指主人,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设想,是人类进入的最高级社会,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世界每一个公民都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发展的主人,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生命因贡献产生价值和意义,人的生命没有价值,就活得没有意义;“义”指义务,共产主义社会是对世界的改造和改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变革,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的社会变革会带来各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世界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这次伟大变革,在生产和生活中进入各基地、各工种、各治理团体成为成员,为实现科学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在魏子皓的蓝图中,科学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和谐发展、和平统一”为灯塔,而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基础,则是这座灯塔的基石。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纷争,归根结底是对资源的争夺,而能源正是这纷争的导火索。“能源是战争的火,能源是战争的根。”他在书中疾呼,要熄灭这把火,就得找到新的燃料——太阳能、风能、空气能、沼气能,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将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藏。他在书中描绘着这样的场景:城市的屋顶铺满了太阳能板,如一片蓝色的海洋;公路两旁矗立着风力发电机,似一排排守护的巨人;乡村的沼气池中,秸秆与粪便发酵成绿色能源,炊烟里不再有污染的叹息。
“以物质为基础,以产能为基地”,《世界大同》的纸页间便由此奔流出惊人的跨界智慧。人体的206块骨骼化作世界治理的框架——世界共产如颅骨守护文明大脑,产能基地似躯干转化能量,交通网络若血脉贯通全球。而最精妙的隐喻藏于象棋——魏子皓提出了“天地为盘,万物为棋”的构想:“将”是全球统一的领导核心,“士”是各国的决策者,“相”是产能基地的建设者,“马”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炮”是维护和平的军事力量,“卒”是每一个为家园奋斗的公民。“这盘棋没有胜负,只有共赢。”他坚信,当人类放下分歧,携手应对生态危机,世界终将成为一个“共产、共融、共建、共存、共享”的大家庭。
在书中,魏子皓的笔锋刺穿了现实的疮疤。描述雾霾笼罩的北京城时,文字化作了滴血的针砭:“黄土地上染尘飞,天灾人祸变海龟”;批判资源掠夺时,诗句成为了醒世铙钹:“钻进地球掏心肝,体内血液全抽完”。这些浸透血泪的七言绝句,是草根思想者献给地球的离骚。更令人惊叹的是,书中回荡着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魏子皓用“七字句”将治理哲学淬炼成民谣:“森林畜牧要分清,林为动物牧为禽;川地垫平机械耕,水稻小麦绿茵茵……”这些沾着泥土的格言,构建起城乡能量循环的乌托邦:山顶风电叶片与羊群共舞,山腰果林根系固守水土,平原沼气池吞纳污秽吐出光热。除此之外,“人体城市”的构想更是妙不可言:县委大脑高踞城市的神经中枢,政府心脏调度资源血脉,一卡通电子警察如免疫系统般清除社会的病灶。
这部著作,是魏子皓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诠释,更是对东方大同理想的创造性发展。他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与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使命熔于一炉,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我不是学者,只是用厨师的逻辑理解共产主义:食材共有(生产资料共有),火候共治(民主管理),滋味共享(按需分配)—— 这锅‘人类文明羹’,缺了谁的火候都不香。”魏子皓道。
承往圣之愿 启万世之宁
2024年春,当新书的墨香飘出印刷厂,魏子皓的“环保长征”仍在继续。那辆更换了四次电瓶的旧电动车,载着贴满太阳能板的移动书屋,吱呀地碾过陕北高原。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他展开自绘的“天地人和图”:森林如肺叶覆盖山峦,风车如血脉贯通大地,城市如器官有机联动。
创作《世界大同》的十年,是魏子皓人生中最艰难也最璀璨的十年。他像一位工匠雕琢璞玉,在岁月的打磨中,让心中的构想逐渐成形,而这过程中的甘苦,唯有他自己知晓。然而,令魏子皓未曾意料到的是,该书的出版之路同样坎坷。因不懂出版流程,魏子皓只得在网上逐字逐句地查询出版信息。“打电话咨询出版社时,常常被当作骗子挂断。”有一次,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对方自称是出版商,他起初以为是诈骗,挂了三次才敢接。“当时我的心怦怦直跳,生怕是一场梦。”他与对方聊了三个小时,从书稿的内容到出版的细节,对方被他的真诚所打动,答应帮他出版。可好事多磨,国内书号申请屡屡碰壁,原因是“主题过于宏大,涉及敏感内容”。他没有放弃,选择了国际书号,尽管这意味着传播范围会受限,但他说:“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到,这本书就有价值。”
合上《世界大同》,仿佛能看见魏子皓在灶台与书桌间穿梭的身影。他是一位厨师,用味蕾感知民生;他是一位作者,用文字描绘未来;他更是一位战士,用信念对抗时代的困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魏子皓的坚守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人类前行的方向。他告诉我们:保护地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的举手之劳——少开一次车、多植一棵树、节约一度电,都是在为大同世界添砖加瓦。同时他也让我们明白:世界和平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只要每个人都放下偏见,伸出援手,就能筑起一道跨越国界的桥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魏子皓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还在继续完善书稿,还在四处倡导环保理念,还在餐馆里推行低碳饮食。他说:“我可能看不到大同世界的实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代代人接力下去,梦想总会照进现实。”远山传来横山腰鼓的轰鸣,恰似大地的心跳。魏子皓,这名在灶台炉火间辗转了大半辈子的厨子,如今正用思想的炉火煨炖人类文明的浓汤。而车轮碾过的地方,寸寸黄土都在苏醒。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