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球前沿汽车技术动向如下,如需更具体的内容与分析解读,欢迎订购盖世汽车研究院《全球前瞻技术情报》。
智能网联
佛瑞亚海拉首发智能调光玻璃控制器
佛瑞亚海拉宣布其首款智能调光玻璃控制器在中国重磅首发,并已于8月实现量产,应用于多家本土主流车企。该控制器可实现一键无级调光,让乘客自由切换玻璃透光度,在开阔视野、紫外线防护和隐私模式之间自如平衡,兼顾舒适与安全。
该产品还具备多区域独立调节、智能分区控制和实时监测等功能,可根据天气及个人偏好自动调整亮度,降低车内温度,减少能耗并延长电动车续航。
盖世点评:智能玻璃走向量产,佛瑞亚海拉加速“第三空间”场景落地。
恩智浦发布i.MX 952处理器 助力车内AI传感与交互
恩智浦推出i.MX 952应用处理器,定位于AI视觉、人机界面及车内感知场景。该芯片融合多传感输入,可实现驾驶员监控与儿童检测等功能。
i.MX 952兼容同系列平台,具备可扩展性与低功耗优势,同时内置EdgeLock安全模块以抵御量子级攻击,满足未来车规安全与能效需求。
盖世点评:恩智浦以AI处理器推动智能座舱与安全感知一体化发展。
VxLabs推出AI驱动的汽车网络安全与合规平台ThreatZ
VxLabs正式发布基于AI的网络安全与合规管理平台ThreatZ,专为联网、自动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提供持续保护。该平台整合多种零散工具,能够在CI/CD流程中动态管理风险并进行实时验证,确保企业随时具备审计准备状态。
ThreatZ采用AI知识图谱维护跨供应链风险的“实时视图”,并以AWS SaaS订阅形式提供,可无缝接入OEM及一级供应商环境。平台同时支持系统建模、风险评估和验证测试联动,为安全团队提供可追溯的安全资产和合规库。
盖世点评:AI赋能汽车网络安全管理,ThreatZ让复杂的合规工作更智能、更体系化。
瑞萨电子发布RA8M2与RA8D2 MCU系列
瑞萨电子推出两款全新RA8系列微控制器,基于1GHz Cortex-M85架构并配备嵌入式MRAM,具备高性能与低功耗特性。RA8M2主打通用计算,RA8D2则针对图形与人机交互应用,支持高清显示与AI处理。
两款芯片支持安全启动、加密引擎等多项工业与车用标准,并兼容多种RTOS系统。其灵活的性能组合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工业自动化及车载系统中。
盖世点评:瑞萨加码高性能MCU布局,为智能终端和车载计算提供更强算力底座。
通用汽车推出集中式计算平台 打破电动与燃油界限
通用汽车发布新一代集中式计算平台,首次实现电动与燃油车型共用架构,2028年款凯迪拉克ESCALADE IQ将率先搭载。新平台整合数十个控制单元,以高速以太网连接推进、制动及信息娱乐系统。
该平台以NVIDIA Thor为核心处理器,带宽提升千倍、AI算力提升35倍,支持更快的远程更新和自动驾驶响应。通用计划通过该架构加速智能化转型,并确保不同车型间的软件共享与安全统一。
盖世点评:集中式架构是汽车电子的必然趋势,通用正为“统一智能底盘”铺路。
中国科研团队打造量子安全光通信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研发出集成量子加密技术的光学通信系统,支持每秒太比特级传输并具备量子密钥分发功能。该系统结合多芯光纤设计,在保障高速通信的同时,抵御未来量子计算带来的加密风险。
研究在3.5公里测试中实现2Tbps传输速率与稳定密钥生成,展现出面向AI数据中心和自动驾驶网络的潜力。其低功耗和高安全性为数据基础设施提供了新思路。
盖世点评:量子通信为未来车联网安全铺路,让信息传输更快也更“稳固”。
Melexis推出免代码LIN LED驱动器MLX80124
Melexis发布全球首款免代码LIN RGB LED驱动器MLX80124,工程师可通过图形界面直接配置照明系统,无需编程即可实现完整车载氛围灯功能。
该芯片兼容多款Melexis驱动器,内置诊断与温度补偿功能,符合AEC-Q100及ISO 26262标准,适用于高端氛围照明应用。
盖世点评:“零代码”照明芯片让汽车氛围灯设计更高效。
福特申请座椅底部腿部保护气囊专利
福特汽车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一项新型安全气囊专利,设计安装在座椅底部,碰撞时可从下方展开以保护乘员腿部。该结构特别适用于未来自动驾驶车型的可旋转座椅布局。
当乘客面向不同方向时,该气囊可自动展开并覆盖腿部区域,提供额外缓冲保护。虽然目前仅为专利阶段,但其概念为新一代乘员安全设计提供了启发。
盖世点评:安全细节延伸至腿部保护,福特为自动驾驶座舱安全先行布局。
TriLite发布微型投影显示平台Trixel? 3 Cube
TriLite推出Trixel? 3 Cube微型投影模块,体积仅1cm?,重1.5g,将MEMS驱动与光学系统集成于单元中,兼具高亮度与低功耗。
产品支持AR眼镜及车载抬头显示应用,满足车规认证要求。其软件定义显示架构可通过算法优化图像质量,简化OEM集成流程。
盖世点评:小型化与软件定义融合,TriLite为AR与汽车显示开启“微光”时代。
GIST发布AttraCar平台 提升车内VR沉浸体验
韩国GIST研究团队开发AttraCar系统,利用车辆自带的风、温度和座椅控制系统,实现多感官VR体验。无需额外设备即可同步车内环境反馈,增强沉浸感并显著减少晕动症。
实测结果表明,AttraCar平台在0.06秒内即可响应VR信号,温度变化与场景同步,为未来沉浸式娱乐和智能座舱提供了新方向。
盖世点评:用真实环境“调动五感”,VR在车内终于有了落地的理由。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发明可扩展6G通信方案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伦斯勒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FlexLink技术,可在同一信道同时传输控制与数据波束,大幅提升频谱效率。研究表明,该方案在相同带宽下支持设备数量提升10倍,并降低网络延迟。
FlexLink基于延迟相控阵前端,通过硬件层面解耦控制波束与数据波束,显著改善多天线通信瓶颈。该成果验证了实际硬件可行性,有望纳入下一代6G标准。
盖世点评:用分束方式解决通信拥堵,FlexLink为6G时代奠基。
自动驾驶
Nexar推出BADAS模型 为自动驾驶树立新安全标杆
AI出行方案供应商Nexar推出基于真实道路数据训练的BADAS 模型,覆盖超过10亿英里行驶里程。该模型能预测潜在风险,实现超越传统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能。
BADAS依托Nexar的全球传感网络,不仅识别当下场景,更能提前预判危险。通过API开放,企业可将模型集成至车队管理、保险及城市安全系统,实现实时风险预警。Nexar认为,安全驾驶的关键在于“理解现实”。
盖世点评:用真实数据训练AI,正在让自动驾驶从“实验室”驶向真实道路。
华盛顿州立大学推出3D打印柔性天线阵列
华盛顿州立大学开发出3D打印柔性天线阵列与芯片级处理器,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和可穿戴设备领域。该阵列采用铜纳米墨水制成,即使在弯曲或高湿环境下仍保持信号稳定。
研究团队还设计了自校正处理芯片,可实时修复信号误差并稳定波束输出。这一技术使轻量化无线系统成为可能,适合无人机和车载通信等场景。
盖世点评:3D打印柔性天线为汽车通信与智能制造带来新形态。
安波福发布第八代雷达 提升智能驾驶感知力
安波福推出第八代车载雷达,采用自研天线与芯片架构,性能提升30%,可在复杂城市环境实现高精度感知。该系统支持AI与机器学习算法,增强驾驶安全与自动化水平。
前向雷达探测距离超300米,角雷达实现4D分辨率提升,并融合摄像头数据减少传感器数量。新技术同时可应用于智能驾驶?无人机与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盖世点评:安波福新雷达让车辆感知更清晰,也让自动驾驶更接近量产。
通用汽车推出脱眼驾驶与车载对话式AI
通用汽车公布两项AI技术突破:脱眼驾驶与对话式人工智能。前者将于2028年在凯迪拉克ESCALADE IQ上率先应用,实现安全免手动驾驶;后者则基于Google Gemini,实现语音交互与智能助理功能。
系统融合激光雷达、雷达及摄像头,结合Cruise积累的自动驾驶经验,打造高安全的多模态感知体系。同时,车载AI可根据用户习惯优化出行、规划路线并进行车辆维护提醒。
盖世点评:从“代驾”到“懂你”,通用的AI双步棋正推动智能驾驶体验进化。
Leopard Imaging推出全系列Hyperlux摄像头方案
Leopard Imaging基于安森美半导体Hyperlux?系列推出多款摄像头模块,涵盖iToF深度感知、低功耗HDR及高灵敏度低光成像三大方向。
这些模块支持MIPI与USB接口,适用于机器人、工业视觉、自动驾驶及安防应用。特别是Hyperlux ID系列可实现精准3D深度捕捉,为AI视觉提供强大支撑。
盖世点评:从机器人到汽车,Hyperlux系列让机器视觉更清晰、更智能。
采埃孚携手地平线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L3级辅助驾驶系统
采埃孚与地平线合作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L3级智能驾驶系统,计划2026年量产。该方案基于ProAI平台与征程6P芯片打造,处理能力超1000 TOPS。
该系统支持城市NOA、自动泊车及端到端驾驶辅助,结合Transformer架构与视觉语言模型实现更智能的场景感知。合作双方表示将推动智能驾驶在更广车型上普及。
盖世点评:德系技术与中国AI结合,L3级驾驶正加速落地量产化。
索尼推出内置MIPI A-PHY接口的车载CMOS图像传感器IMX828
索尼半导体发布业界首款内置MIPI A-PHY接口的车载图像传感器IMX828,具备800万像素与150 dB超高动态范围,消除了外置串行器需求,使摄像系统更紧凑、更省电。
该传感器具备双HDR模式、低功耗停车监控功能及抗噪错误修正电路,满足ISO 26262与ASIL-B级安全标准。其卓越的光照还原能力和灵活接口设计将推动新一代高性能车载摄像头普及。
盖世点评:首次内置A-PHY接口,索尼为智能汽车视觉系统树立新标杆。
International携手PlusAI与NVIDIA打造L4级自动驾驶卡车
International与PlusAI合作,在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平台上研发L4级自动驾驶卡车。新车型将PlusAI的SuperDrive?系统与NVIDIA Thor芯片结合,实现工厂级量产方案。
三方结合制造经验、AI算法与高算力平台,计划打造高安全、可扩展的无人货运系统,为长途运输自动化奠定基础。
盖世点评:工厂级L4自动驾驶成真,重卡智能化再迈一大步。
通用汽车申请双HUD停车辅助系统专利
通用汽车提交的专利显示,其双HUD系统可结合AR投影与传感器数据,引导驾驶员安全泊车。
该系统通过AR HUD在挡风玻璃显示实时车位引导线,并用反射式HUD显示辅助信息,显著提升泊车安全与便利性。
盖世点评:双层HUD融合AR感知,未来停车更直观更安全。
新能源
世宗大学研发锰基无钴正极 创纪录容量与稳定性
韩国世宗大学团队开发出O2型锰基正极材料Li?.??O?,实现284 mAh/g放电容量和956 Wh/kg能量密度。该材料结构稳定、循环寿命长,并消除了对钴的依赖。
研究显示,该材料能抑制结构坍塌并保持氧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安全性与寿命均显著提升。其高性能与可持续性使其在电动车与储能领域前景广阔。
盖世点评:无钴高能正极成为下一代锂电技术的重要突破口。
利默里克大学开发全球首款双阳离子电池
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款结合锂离子与钠离子的全电芯双阳离子电池,兼具高容量与可持续性。其能量密度较传统钠电池提升近一倍。
新系统通过锂离子“辅助增强”,延长电池寿命并提高安全性,可循环使用超过1000次。研究团队正探索更多离子组合以拓展性能。
盖世点评:双阳离子电池或将成为后锂时代的储能新方向。
Allegro发布10 MHz TMR电流传感器 实现高频功率控制
Allegro MicroSystems推出业界首款10 MHz带宽TMR电流传感器ACS37100,用于电动汽车、清洁能源及AI数据中心电源。该传感器响应时间仅50 ns,噪声极低。
新产品可精准检测高速电流信号,提升GaN和SiC功率系统的控制稳定性和效率。其紧凑设计与隔离性能满足车规标准,适合高频能量转换应用。
盖世点评:高速TMR传感器让功率电子系统更精准、更高效。
A2MAC1与ZeBeyond打造电动动力系统虚拟测试平台
A2MAC1携手ZeBeyond推出仿真型电动动力系统基准测试平台,将传统拆解与虚拟验证结合,使厂商在几天内即可验证效率与性能。通过整合A2MAC1的xEV数据库与ZeBeyond的ePOP仿真环境,双方建立了庞大的动力系统数字资产库。
这一方法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以数据驱动优化整车性能决策,弥补物理测试周期长、成本高的缺陷。工程团队可在新车发布后快速完成验证,提升产品开发效率。
盖世点评: 虚拟验证让动力系统测试进入“快思考”时代,加速电动车开发节奏。
萨里大学突破钠离子电池性能瓶颈
英国萨里大学研究发现,保留钒酸钠材料中的天然水分可显著提升钠离子电池性能。实验显示,该钒酸钠材料充电更快、循环寿命更长,并在盐水环境下保持稳定工作。
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能量密度,还具备电化学脱盐能力,为结合储能与净水的新型系统奠定基础。低成本、环保的特性让其有望成为锂电池的可持续替代方案。
盖世点评:一滴水带来性能新思路,钠电池正迎来绿色突破口。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开发双层电极结构提升电池寿命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原位成像提出硅基复合电极双层设计,大幅提升电池循环稳定性与快充性能,成本有望降低20%-30%。
该设计解决了硅电极因体积膨胀导致的退化问题,延长电池寿命并提高能量密度。研究成果为高硅负极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方向。
盖世点评:新型双层电极让高能量电池走向实用,为长续航EV再添助力。
香港中文大学发明更安全的锂离子电池设计 可防止热失控引发火灾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创新电解质“溶剂接力策略”,通过调控离子结合方式显著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实验显示,这种设计在针刺测试中温升仅3.5℃,而传统电池高达555℃。
研究团队通过替换部分电解质溶剂,提高热失控触发温度,同时在低温下形成稳固的SEI膜,从而兼顾安全性与长循环寿命。该设计让锂电池在高电压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运行,有望在电动车等领域推广。
盖世点评:用化学调控实现安全突破,为锂电池“防火墙”带来现实方案。
德国团队研制新型固态锂硫电池 能量密度达600Wh/kg
Fraunhofer IWS牵头的AnSiLiS与TALISSMAN项目开发出全固态锂硫电池,通过无溶剂DRYtraec技术降低能耗并提升能量密度。
该电池能量密度超过600 Wh/kg,具备高安全性与低成本优势,预计将应用于电动汽车、无人机及航空储能系统。
盖世点评:固态锂硫电池突破能量极限,欧洲储能路线再加速。
Penn State发明新型电极设计 提升电池能量与寿命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团队开发高密度厚电极,通过三维合成边界结构实现能量密度与机械强度双提升,能量密度超过500 Wh/kg。
该电极采用低温致密化工艺形成聚离子液体凝胶网络,显著提高韧性与导电性能,且成本低、可工业化量产。该成果为高续航电动车电池奠定基础。
盖世点评:打破厚电极瓶颈,电池能量与耐久性实现共赢。
JAIST发明电子显微镜新技术 揭示锂电池界面退化机制
日本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发倒谱匹配分析技术,在1纳米分辨率下可视化锂电池正极纳米结构,揭示了界面处尖晶石与岩盐相的形成。
该方法通过超低电子剂量结合扫描纳米束衍射,降低样品损伤并提升精度。研究发现界面相变阻碍锂离子传输,导致容量衰减。该成果为高性能电池材料设计提供新路径。
盖世点评:以纳米视角洞察电池衰退根源,CMA重塑电池诊断方式。
智能制造及新材料
韩国团队研发混合负极材料 改善快充电池寿命
韩国UNIST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石墨与有机纳米材料组成的混合负极,可防止快速充电时容量衰减。该结构使锂离子分阶段嵌入,有效避免“死锂”沉积。
测试表明,该材料在高倍率充电下容量为传统石墨的四倍,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其制造工艺兼容现有产线,有望用于电动车及储能电池。
盖世点评:结构创新让快充电池在“速度”与“寿命”间实现兼得。
DGIST开发高性能永磁体制造新工艺
韩国DGIST团队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与晶界扩散技术,实现稀土元素的深层均匀渗透,显著增强永磁体整体性能。该方法在提升磁强度的同时,减少稀土用量,降低成本。
新型磁体可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机和风力涡轮机,实现小型化与高能效兼得。研究人员称,该技术将为环保能源行业提供高性能永磁解决方案。
盖世点评:新工艺破解“稀土依赖”,让强磁体更高效也更绿色。
苏格兰与意大利团队研发3D打印自扭转超材料
苏格兰与意大利联合研究团队研发出新型3D打印自适应扭转超材料,通过螺旋晶格结构可根据撞击强度自动调节刚度,吸收冲击能量。
该材料在实验中表现出可控的能量吸收范围,最高可达每克15.36焦耳。无需电子控制即可实现力学响应调节,为汽车防撞结构和航空航天领域提供新的轻量化解决方案。
盖世点评:机械自适应材料为汽车安全注入新思路,让结构“懂得变软变硬”。
禄竹企业推出数据驱动尼龙复合材料框架
禄竹企业推出Ardlon?品牌下的数据驱动尼龙复合材料框架,结合实验设计与预测模型,加速金属替代材料验证周期。
新材料以高强度玻纤增强尼龙为核心,兼顾刚度与韧性,并具备良好尺寸稳定性。
盖世点评:数据赋能材料研发,尼龙复合材料正成为金属减重的有力竞争者。
RIKEN开发新型自修复聚合物 助力柔性导体应用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团队合成出含硫醚基聚烯烃自修复聚合物,可与金涂层牢固结合并承受反复弯折。
该聚合物兼具强度与柔韧性,适合可穿戴电子和机器人导体使用,且耐久性优异,经受多次剥离仍保持导电性能。
盖世点评:聚合物“自愈”导体诞生,为柔性电子添韧性。
AI及跨界技术
辛辛那提大学开发“飞蛾式”扑翼无人机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模仿飞蛾的扑翼无人机,无需人工智能即可实现自主悬停与导航。该设计通过简单的反馈控制算法实现极值寻求,使无人机可在移动光源周围保持平衡与稳定。
研究显示,这种飞行器能模仿飞蛾或蜂鸟的微妙摆动,通过持续修正襟翼频率来应对风阻与扰动,维持悬停状态。这一原理或将启发未来轻型无人机与仿生飞行系统的设计。
盖世点评:仿生思路重塑无人机逻辑,用“自然算法”实现无AI导航的新路径。
佐治亚理工开发光响应柔性透镜 让软体机器人“看见”世界
佐治亚理工学院研发出基于光响应水凝胶的柔性透镜PHySL,可模仿人眼调焦,仅靠光照即可改变形状与焦距。
该设计无需刚性组件或电驱装置,结构更柔软耐用,适合应用于软体机器人、医疗内窥镜及柔性摄像系统,为无电子视觉传感奠定基础。
盖世点评:光控柔镜突破机械限制,为软体机器人装上“生物之眼”。
NVIDIA与通用合作用机器学习加速碰撞模拟
NVIDIA与通用汽车合作,利用MeshGraphNet与Transolver神经网络模型取代传统有限元分析,大幅降低碰撞模拟计算成本。
该方法可快速预测车辆变形趋势,使设计验证时间缩短数个数量级,为未来AI驱动的汽车安全仿真提供全新思路。
盖世点评:让AI学会“撞车”,仿真设计从耗时变实时。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